十五夜望月古诗,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

古文翻译 617
《十五夜望月》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望月的情景,通过对月色、桂花、思亲情的描绘,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此诗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充分展现了古典诗词之美。

自古以来,月亮便成为了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,唐代诗人王建,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,创作了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一诗,生动描绘了中秋佳节之夜,诗人凝望明月寄托情感的动人场景,本文将深入翻译与解读这首诗,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十五夜望月古诗,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,十五夜望月古诗,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,秋思,第1张

原文:
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 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
翻译:

庭院地面白如霜,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,寒露悄无声息地打湿了盛开的桂花,今夜明月当空,人们纷纷仰望,却不知这秋天的思念飘落在了哪户人家。

解读:

  1. 中庭地白树栖鸦:诗人以“中庭地白”为开头,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,月光洒满庭院的宁静画面,地面的白,映衬出月光的明亮,树上的鸦,增添了夜晚的寂静,为全诗奠定了静谧、清冷的基调。

  2. 冷露无声湿桂花:诗人运用“冷露”这一意象,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凉爽,桂花,作为中秋节的象征,寓意着团圆、美好,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,又蕴含了诗人对团圆的期盼。

  3. 今夜月明人尽望:诗人以“今夜月明”点明中秋佳节之夜,人们纷纷仰望明月,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,又暗示了人们共同的期盼。

  4. 不知秋思落谁家:诗人以“不知”二字,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这句诗既是对团圆的渴望,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诗人通过月亮这一媒介,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远方的人。

艺术特色:

  1. 寓情于景:诗人以中秋之夜的月色为背景,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,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感受到诗人的情感。

  2. 寓意深刻:诗中的“秋思”二字,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,又暗示了人生无常的哲理。

  3. 对仗工整:诗中“中庭地白”与“冷露无声”,“今夜月明”与“人尽望”等对仗,使诗歌节奏明快,富有韵律感。

  4. 情感真挚:诗人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,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,使读者产生共鸣。

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一诗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,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,表达了对团圆、美好的期盼,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,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。

标签: 秋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