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春望,忧国忧民的诗篇抒怀

唐朝合集 606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唐朝中期创作的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,诗中流露了他对国家动荡、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,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忧患意识。

唐代,被誉为我国诗歌的时代,涌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,杜甫,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,他的诗作内容丰富,风格多变,尤其以忧国忧民、关注现实生活的诗篇著称。《春望》便是杜甫在唐朝中期创作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杰出作品。

杜甫春望,忧国忧民的诗篇抒怀,杜甫春望,忧国忧民的诗篇抒怀,唐朝,第1张

《春望》全诗如下: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这首诗,让我们窥见了杜甫在唐朝中期所面临的动荡时局和国家破败的现实,诗作于公元759年,正值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时期,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大减,百姓生活困苦,动荡不安,在这样的背景下,杜甫创作了这首《春望》,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

诗的首联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描绘了国都长安的破败景象,国家虽然破败,但山河依旧壮丽,城市里的春天依旧草木葱茏,这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,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

颔联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而感到的悲伤,诗人看到花儿盛开,却忍不住泪流满面;听到鸟儿的叫声,又心生惊恐,这里的“感时”和“恨别”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痛心疾首。

颈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描绘了战乱中的家庭分离之苦,烽火连绵不断,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家书成了诗家人联的唯一方式,但却如此珍贵,能抵得上万金,这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思念。

尾联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表现了诗人因忧虑国家命运而忧心忡忡,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头发斑白,愁绪缠绕,以至于头发越搔越短,连簪子也难以插住,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。

《春望》作为杜甫在唐朝中期所作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,通过描绘国破山河在、战乱连绵、家庭分离等场景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,这首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,成为千古之作。

标签: 唐朝